| Peak(峰值滤波) |
对某一特定频率点及周围窄范围频段进行增益提升或衰减(“点状调节”) |
1. Frequency:目标频率点(如 300Hz、3kHz)
2. Gain:±dB(提升 / 衰减幅度)
3. Q 值:调节影响范围(Q 值越大,影响频段越窄;Q 值越小,影响频段越宽) |
- 解决人声 “鼻音重”(衰减 300-500Hz 窄频段)
- 增强吉他泛音(提升 3-5kHz 窄频段)
- 削弱齿音(衰减 6-8kHz 窄频段) |
Q 值需精准:Q 值过大会导致声音 “断层”,过小则无法针对性解决问题(如齿音没消干净)。 |
| LowShelf(低架滤波) |
对设定频率以下的所有低频段进行整体增益提升或衰减(“低频整体调节”) |
1. Frequency:滤波拐点(如 80Hz、150Hz)
2. Gain:±dB(整体低频的提升 / 衰减幅度) |
- 让耳机低音更浑厚(设定 80Hz 为拐点,+3dB 提升)
- 减少音箱低频浑浊(设定 120Hz 为拐点,-2dB 衰减) |
拐点频率别过高:若设 200Hz 以上,会连带中低频(人声基础频段)一起调节,导致人声发闷。 |
| HighShelf(高架滤波) |
对设定频率以上的所有高频段进行整体增益提升或衰减(“高频整体调节”) |
1. Frequency:滤波拐点(如 6kHz、10kHz)
2. Gain:±dB(整体高频的提升 / 衰减幅度) |
- 让人声更清亮(设定 8kHz 为拐点,+2dB 提升)
- 降低录音的 “嘶嘶声”(设定 10kHz 为拐点,-3dB 衰减) |
增益别过量:高频 + 5dB 以上易导致刺耳、齿音过重,尤其适合直播、听歌等长时间听觉场景。 |
| LowPass(低通滤波) |
只允许设定频率以下的低频段通过,高频段全部滤除(“保留低频,切掉高频”) |
1. Frequency:滤波 cutoff(截止频率,如 200Hz)
2. 滚降斜率:滤波强度(如 12dB/oct,数值越大,高频切得越彻底) |
- 保留贝斯 / 底鼓的纯低频(截止 200Hz,滤除乐器泛音)
- 模拟 “老式收音机” 低频声(截止 150Hz,只留浑浊低频) |
非特殊场景少用:日常听歌 / 直播用会丢失人声、乐器的高频细节,导致声音 “闷糊”。 |
| HighPass(高通滤波) |
只允许设定频率以上的中高频段通过,低频段全部滤除(“保留中高频,切掉低频”) |
1. Frequency:滤波 cutoff(截止频率,如 80Hz、150Hz)
2. 滚降斜率:滤波强度(如 24dB/oct,数值越大,低频切得越彻底) |
- 消除麦克风 “底噪 / 电流声”(截止 80Hz,滤除低频干扰)
- 让直播人声更干净(截止 100Hz,切掉多余低频混响) |
截止频率别过高:设 200Hz 以上会切掉人声的中低频基础(150-200Hz),导致人声 “单薄发飘”。 |
| Notch(陷波滤波) |
对某一极窄的特定频率进行深度衰减(“精准切波”,类似 “频率手术刀”) |
1. Frequency:目标干扰频率(如 50Hz 交流电干扰、1kHz 啸叫)
2. Gain:大幅度衰减(通常 - 10dB 至 - 20dB)
3. Q 值:极高(确保只切目标频率,不影响周围) |
- 消除直播中的 “交流电底噪”(精准衰减 50Hz/60Hz)
- 解决音箱 “啸叫”(找到啸叫频率如 1.5kHz,深度衰减)
- 去除录音中的 “尖锐杂音”(如 10kHz 的电流嘶声) |
需先定位频率:用 “扫频法” 找到干扰频率(慢慢拖动 Frequency,听杂音最明显的点),再衰减,避免盲目调节。 |
| Disable(关闭) |
临时关闭当前 EQ 模块 / 某一滤波功能,恢复调节前的原始声音状态 |
|
- 对比调节前后的效果(如关闭 Peak 模块,听齿音是否真的减少)
- 排查问题(若声音异常,关闭某功能看是否恢复正常) |
调节完建议 “关闭 - 开启” 反复对比,避免因 “听感疲劳” 误判效果(如长时间听提升高频,会误以为不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