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其说是网络不如说是应用,而若想要这个应用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首先是要获取节点的位置信息。物联网应用对于位置信息的依赖高于移动互联网,故位置服务将成为物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的产业增长点。一直以来,如何通过定位技术来获取节点位置信息都是物联网应用系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谈到定位,读者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卫星了,好吧,接下来我们首先谈谈关于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分别是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终端组成。
空间部分:当卫星按照特定的轨道运行时,作为地球表面的用户终端来说,至少要接收3颗卫星才能定位本地的经纬度,至少4颗才可以定位海拔高度。以此为底线,接收到的卫星越多,其终端定位的精确度越高。
地面控制部分:通常由主控站、地面控制站和监测站组成。其作用是控制卫星运行状态与轨道参数,并且保证星座上所有卫星的时间基准一致性。
用户终端信号接收机接收到卫星的信号后,从解调出的卫星轨道参数来获取时钟信息,通过卫星信号从发送到接收的时间来确定卫星到观测点的距离,然后根据不同卫星的距离来计算自己的位置。
根据信号接收机经纬度、海拔高度、速度的计算模型和算法,以及结合数字地图计算从给定的出发地到目的地的最佳路径的导航计算模型和算法,信号接收机可以实现定位、导航、测距和定时功能。
四大著名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1、美国“GPS”定时测距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总共由28卫星构成,其中4颗备用。
如今,28颗卫星早已升空,分布在6条交点互隔60度的轨道面上,距离地面约20000千米。已经实现单机导航精度约为10米,综合定位的话,精度可达厘米级和毫米级,但民用领域开放的精度约为10米。
2、中国“北斗”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
中国正在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部分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提供两种服务方式,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属于第二代系统)。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预计到2018年,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提供基本服务,到2020年,建成由35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3、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卫星定位系统
“格洛纳斯”系统标准配置为24颗卫星,而18颗卫星就能保证该系统为俄罗斯境内用户提供全部服务。该系统卫星分为“格洛纳斯”和“格洛纳斯-M”两种类型,后者使用寿命更长,可达7年。研制中的“格洛纳斯-K”卫星的在轨工作时间可长达10年至12年。
4、欧盟“伽利略(Galileo)”卫星定位系统
系统由轨道高度为23616 Km的30颗卫星组成,其中27颗工作卫星,3颗备份卫星。卫星轨道高度约2.4万公里,位于3个倾角为56度的轨道平面内。截止2016年12月,已经发射了18颗工作卫星,具备了早期操作能力(EOC),并计划在2019年具备完全操作能力(FOC)。全部30颗卫星(调整为24颗工作卫星,6颗备份卫星)计划于2020年发射完毕。
其它精确定位技术
1、基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定位技术:传统3G、4G网络功耗大,价格偏高
2、基于RFID的定位技术:只能在特定的地点对物品进行监测,无法满足资产的实时位置监测功能
3、基于UWB等技术组成的RTLS系统的定位技术:目前很多公司通过UWB等定位技术融合开发的RTLS系统,通过该高精度的RTLS实时定位系统对生产区的物料、零配件、半成品以及工人进行精确地跟踪定位,实时地记录产品的生产质量数据,实时报告流水线上的状态。对停滞不前的组件、半成品、异常质量状态等进行主动报警。
4、基于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的定位技术:资产的定位追踪终端大部分是使用在无源的环境中,这就对电池的续航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NB-IoT、eMTC等都能够做到一节电池使用数年的水平。
5、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的定位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具有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功能和动态的拓扑结构。微小型传感器节点具有计算能力、通信能力,将其部署在监控区域内,构成可以自主完成自组织特定任务的WSN智能网络信息系统,无线传感器节点在监控区域内实现自定位。
|